端遊

當前位置 /首頁/端遊 > /列表

武將的插畫設計細節之火包太史慈

火包-吳國-012

【太史慈】:

武將的插畫設計細節之火包太史慈

雁門印象中,因大家的支援使這帖子慢熱起來的時候,最先被期待儘快更新的就是太史慈...

在這裡,雁門很想了解一下,喜歡太史慈的朋友,都欣賞他哪些方面呢?

名聲和武力?

戰鬥的技巧?

飛戟的絕技?

太史慈,這個歷史上有名的神射手(想起“重義辭舊主”和“百步穿敵”的典故,個人認為小說中黃忠的原型就是他),我更欣賞他那份做人的“信用”。

因為早年的名氣所致(詳見歷史上有名的“智取州章”,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查一下,雖然我覺得他當時是在干預法律,但沒辦法,亂世啊),孔融欣賞太史慈既重義又善計,所以一直非親非故地供養太史兩母子。到了孔融被黃巾賊圍困之際,太史慈又義無反顧地單騎破圍而請援於劉備(所起這個“單騎”,雖然他助孫策席捲江東有大功,偏武,但從這次“單騎請援”故事我們絕對可以看出太史慈的有勇有謀:三十六計中的“瞞天過海”就提過一句“備周則意怠”,太史慈假象麻痺敵人再成功突圍請援,實在值得對其勇謀一讚)~勞碌輾轉後,又與“小霸王”孫策在神亭一戰,英雄相識。他甘願報孫氏知遇之恩而為掃平江東殫精竭慮,無奈在赤壁前夕悄然病亡。這一切一切,留給後人的實在短暫而可惜,那一句“大丈夫生於亂世,當帶三尺劍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的遺言,似乎成為了千古絕響...

不知道喜歡三國曆史或者欣賞太史慈的朋友們,每當看到眼前插畫的時候會否想起他這番臨終的飲恨呢?

這次有新畫師出現了,負責畫“太史慈”的畫師名叫“Tuu”。

從他兩幅作品看來,能感受到他的習慣——喜歡甚至善於描繪人物的靜態形象。

說真的,假如你是一個畫師,要接手“太史慈”的時候,不知道是怎麼構思的呢?

反正我是頭痛了。

為何?

也許有朋友會說,不怕啊,就以他騎馬或射箭的姿勢為切入點,再加些許典故式的彩蛋進去,不就OK了麼?

其實雁門當時也是這麼想的,也因此而覺得Tuu的靜態勾勒不夠彰顯“太史慈”這一東吳虎將的氣質,後來才發現是自己疏忽了。

剛才我們不是說要畫他騎馬或者射箭的麼?我們想想假如真是這樣的話,會很想三國殺插畫中的那一個人呢?

如果有朋友一時間想不出的話,那我可以說,黃忠伯伯正在生氣,小心他“烈弓”你(所以我才說覺得黃忠在小說中的原型是太史慈嘛)...

要把握好歷史人物的形象真不容易,而且太史慈又是屬於那種“天妒英才”的武將(甚至史書連他如何助身為老闆加知己的孫策“掃平江東 ”也表達得十分曖昧),所以Tuu選擇以靜態勾勒太史慈,除了是一種明智,更多的是出於一種無奈。

靜態當然有靜態的好,就看你在不在行了。

當然,Tuu很在行。

先說五官(自從分析了臥龍之後,雁門我一看到帥哥就想分析五官,是病麼)。

濃眉怒揚,虎眼環睜,在加上典型的國字面。Tuu的這一構思成功地讓普通人感到眼前這個叫“太史慈”的將軍絕對是一位意志堅定、重情重義的漢子(姐妹們找男朋友可以考慮,非廣告帖)!

Tuu,你贏了。

有沒有朋友一直搞不清楚為了太史慈的帽子這麼高?話說sp龐統坐在“高高的”石獅子中“發論”,我們可以尚且可以理解作者想表達其“ 每有高論”,然而“重情重義”的太史慈頭頂一“高帽”(其實應該叫“頭盔”)是想表達其“高義”?咳咳,YY完畢。

大家不要思索了,也許連Tuu也不知道原因,但他的某個目的達到了:武將的個性化!

不知道各位有沒有留意過太史慈那頭盔護額處的圓形“紅玉”麼?個人認為那是表達他“丹心一點”的妙筆所在~~

從太史慈的頭盔和胸前護甲我們可以看出,Tuu對金屬材質的描畫把握度很高,光澤而自然,明暗的調節和用色略帶一點滄桑感,這是一個閱歷深厚的戰場漢子所必須的。雖然個人認為“天空之城”(後面會認真介紹)善於畫金屬材質,但從以上角度看來,還是“金屬大師”Tuu的技法略勝一籌,或者說是更成熟大氣吧。

貴為“東吳十二虎臣”,作為一軍之將和讓“小霸王”孫策看得起的人,就應該擁有這一種沉實穩健的大氣!

有了氣質,要看一下造型是否相得益彰了。

有心的Tuu在塑造自己的太史慈的同時,還不忘為其配上他歷史上有名的“飛戟”,不錯,沒被我們扣分。這裡有一點:為何不見弓箭呢(我覺得他肩膀背後揚起的東西不像弓箭,這裡有請各位交流了~難道是裝飾)?史書上記載其每每神射幾乎都出於馬上的“暗箭”,而且還是“ 回馬箭”哦!那如果Tuu覺得武器方面沒必要表達得太雜的話,尚且可以理解為弓箭被藏著(實際上,Tuu善於也慣於表達金屬材質,武器當然選鐵打的“飛戟”了,自己老本行範圍嘛)~~

不過這持戟的姿勢很值得玩味...

雁門又很不負責任地丟擲一個問題了。

假如你是畫師,飛戟明白著要畫上的了,先不論飛戟的單雙,只問擺姿,如何是好?

剛才說,Tuu描畫靜態的太史慈是一種明智,更是一種無奈。那現在剛好調轉來:

Tuu設定太史慈雙手持戟於前的這一姿勢,是一種無奈,更是一種明智!無奈的地方就不多說了,畢竟無論飛戟單雙大小,不像現在這樣擺放的話,構圖總略顯逼窄,也尷尬。

何來的明智?如果說太史慈把持戟的姿勢調整為進攻的動作,那還是靜態勾勒麼?還能更好地保持歷史上這一虎臣的沉穩與大氣麼?

望著現在的太史慈,我們可以想到他當年為報孔融供養之恩而“示弱破圍”的勇謀,我們也可以想到他當年神亭與孫策時的堅定與敢戰,更可以想到他奈何身死後精魄長佑江東的決心與執著。

而最重要的是,Tuu的這一設定與描繪,使我難以再想像出這一人物更好的擺姿假設了... 有關整體色調的鋪張,Tuu可以說是很大膽——幾乎充斥大半構圖的殷紅。

說到“紅”,也許會想到“蜀國”,但這個“紅”不是蜀國的“橙紅”,而是如血濃、似火熱的殷紅!

其中的象徵意義不言而喻:

有人說是代表著太史慈的信義

有人說是代表著與孫策之間堅定的信任

但我認為更多的是表達了太史慈對自我人生與江東事業的一種高度結合的悉心守護與決意追求(詳見上文他的臨終遺言)~~

兩把飛戟早已與自己身軀融為一體、巋然不動,但迷離的四周卻湧動著火熱與戰旗(旗幟上的花紋有點像戰國時期軍事上的那種“老虎”圖騰)!

不知道有沒有朋友留意一下“篤烈之士”這個稱號?“篤”,意為“堅定”;“烈”,意為“果烈”。

說真的,我沒有特別喜歡太史慈。但這絕不妨礙我表達對他的欣賞。

回想一下,他短短的一生都圍繞著一個“守”字而活。

守孔融供養之義,守投效孫策之信,守立功江東之志...這樣的一個人,難道不值得敬重麼?

光陰對他來說,也許是一種奢侈品。但是,在擁有這一奢侈品的期限裡,太史慈要比任何一位江東名將都瞭解“儘早立功”的深層含義!

歷史上

孔融的賞識與殷勤喚醒不了他

劉備的援兵和仁德感化不了他

曹操的暗示與邀請打動不了他

這個重情重義、鐵骨錚錚的漢子卻鍾情於江南一隅!為何?

“耐得住寂寞,才守得住繁華”

當下人心不古、浮躁聯翩。而太史慈卻用短短41年的光陰,另類而意味深長地為我們演繹了上面那句話...